現代兒童經常被送入才藝班,接受各種多才多藝的藝術課程,本來學習藝術應是一種愉快的體驗。然而,我們觀察到許多孩子學了某項技能後卻產生排斥心理,對該領域感到畏懼甚至厭惡。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檢視這個教育前提是否存在問題。
藝術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教導我們欣賞美,而非僅限於技巧的學習和技術的模仿。孩子的創造力是自然發展而來的,而非被刻意灌輸。當有父母詢問是否應該讓孩子學習音樂、舞蹈或繪畫時,答案應該是肯定的,並且盡早開始學習。
然而,我們必須明白,學習鋼琴或小提琴並不代表就能理解音樂;學習繪畫也不代表就能進入美術的領域。如果孩子因學習藝術而感到不快樂,我們就應該讓藝術創作的自由和愉悅回歸給孩子。
樂趣能激發潛能
而孩童時期的生活重點應該是遊戲。遊戲的本質是進入歡樂的狀態,本身就是藝術的表現。孩子喜歡自己設計,因此在孩童時,透過遊戲學習,不論大人的教學焦點如何變化,唯一不變的是要讓孩子感到好玩。只有好玩才能吸引孩子,這才是教育的真諦。
技術爲本的缺失
小孩子是否將來成為藝術家、演奏家或畫家,並不是最重要的。我們應該著重於如何將藝術的精神層面、美感、音樂的感動和欣賞介紹給孩子,培養他們的欣賞素質,使藝術融入他們的生活,而不僅僅是技術的學習。
藝術讓我們看見無形之美
所有的技術和工具都應該轉化為內涵,從有形中表達無形的美、心中的歌、心中的舞、心中的畫和心中的情感。父母可以不懂藝術,但透過欣賞和講故事,同樣可以引導孩子進入藝術的世界。通過閱讀藝術家的生平,了解藝術史,讓不同年齡的孩子感受美的涵義。在孩子的求知渴望中,培養他們的內涵和深度,讓他們成為生活藝術家,而不僅僅是工藝家或匠才。
在充滿遊戲和歡笑的童年時光中,孩子的創意將給我們帶來驚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