曉亞是我喜歡的一名作家,她的作品多次收錄於美國名家散文精選集、短篇小説集。她以修行的態度、佛法的實踐,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中與讀者一起發掘幸福的體驗,分享生活中的禪滋味。
英雄與平凡人物
我們居住的小城,亞裔與華裔人口不斷湧入,課後補習班也如雨後春筍般一家接一家開張,幾乎每條大街小巷都可以見到以亞洲學生為招攬對象的補習班,好像走在台灣的南楊街上。我聼說有些父母從小送孩子去學習才藝,最主要目的便是為了將來申請大學能更具備競爭力。有位朋友的兒子從小聘請昂貴的私人教練學習網球,就是為了進入高中網球校隊,後來沒有被錄取,索性連網球課都不去上了。這是很明顯的目標導向學習,一旦達成目的(或功敗垂成),就不再繼續原有學習的課程。有很多學了八年、十年鋼琴的小孩,有天通過了最高級數鑑定考後,從此再也不碰鋼琴。因為他們的學習不是為了自己,而是為了功利導向的父母親。當學習缺乏自主性與動機,便很難延續下去。
在學校中,如果有群華人家長聚集在一起聊天,話題總是圍繞在哪裏有好的英文寫作班、優秀的鋼琴老師、良好的繪畫班、出色的運動教練,或是哪個班級的老師教得好、功課多,哪個課後班教材最豐富、進度最超前... ....。孩子再大一些,父母親聊天的話題可能轉變成..AP課選了幾門、SAT考了幾分、社區服務做得如何、有沒有參加什麽校隊或社團中擔任幹部... ...這背後隱藏的價值觀便是..申請大學似乎成了唯一且最重要的人生目標,大家都一起淹沒在這場升學競賽的洪流中,載浮載沉其間而不自覺。
記得在網路上讀到一個小孩的故事,她資質平庸,功課中等,每當父母親與朋友聚會,總是在其他多才多藝小孩群中顯得如此毫不起眼,父親一度為她的平凡覺得失望。直到有一天女兒導師打電話來,告訴他們在學校發生了一件他教書生涯以來從未遇到過的事,他要學生們在紙條上寫下在班上最欣賞的同學,結果每個人的答案都一樣,都是他們的女兒,打敗了班長、模範生及所有名列前茅的資優生。這位導師為女孩的好人緣噴噴稱奇,認為這都是她的好脾氣、平日樂於幫助他人、從來不與人計較的善良個性所帶來的結果。父母親才恍然大悟,他們從來沒有見女兒的優點,總是在別人的絢爛光環下見到她的不足。在競爭愈來愈激烈的社會,做事情的能力固然重要,然而做事的態度與人際關係才是決定能否成功的要素。
當英雄凱歸的時候,總是需要有人站在街邊鼓掌喝彩。那位女孩說,她不想當英雄,只想當哪個鼓掌喝彩的人。多麽淡定的人生態度!這個世界上的確不需要那麽多英雄,而是更多懂得欣賞別人、為他人的成功真誠歡喜,同時也努力讓自己與周遭的人快樂的平凡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