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先生回臺工作的緣故,有位母親不得不獨力照顧兩個孩子,成為了一個充滿[內在美]的典範。
為了確保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同時擁有雙親的愛,他們選擇等到學期結束再考慮是否帶孩子回臺灣,實現全家團聚。
那一天在校園相遇,我感到小朋友們一定對這突如其來的搬遷計畫感到不安和抗拒,畢竟對他們來說,臺灣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。我試著向小姊姊解釋臺灣是一個多麼有趣且好玩的地方,那裡的老師也都非常親切有愛心……,[我甚至常常想回去呢!]
沒想到,旁邊的朋友一聽到我的說明,馬上插嘴:[唉,你是第一個在這件事上鼓勵孩子積極正面面對的人。所有人都一面倒告訴小孩中文有多難、老師都很嚴格、不努力用功就會完蛋......, 孩子本來就已經不知所措,聽大人這樣一說,更加深他們的懼怕。] 哎哎,朋友皺眉,畢竟這是一個牽涉廣泛的決定,自己都感到千頭萬緒、壓力重重,同時還要顧及照顧孩子的情緒, 希望返臺後適應的問題能降到最低。
她非常感謝我為孩子打了一針鼓勵的強心劑。我告訴她,其實很多時候,小孩子的恐懼來自於大人不自覺地傳遞給他們的壓力。當為人父母展現從容、自信,以不慌不忙的態度應對眼前的難題,孩子自然會有樣學樣,不會被想像中的難關所擊敗。年幼的孩子適應能力強,給予他們一些時間,很快就能融入新環境,只要父母在初期時不要過於嚴格要求孩子的成績,相信彼此都能順利度過適應期。
受中國傳統價值觀影響,很多人在教育子女時總是憂心忡忡,追求完美,將焦點放在負面的方向,[如果不好好用功讀書,將來就會沒出息... ...。] 恐怕這樣的教誨在很多人口中成為常談,好像只有課業成績好,人生才充滿希望,否則一事無成。
在文章《讓孩子贏在未來》中,我探討了[第十名狀元]的現象。許多在社會上取得成功的人,往往在學校並非成績最優秀的一群,反而是那些原本成績平平的孩子,因為他們懂得善用資源、處理人際關係、全心全意追求興趣,並具有高學習動機,最終取得成功。
對於那些在學業上掙扎或害怕投入未知環境的孩子,他們最不需要的是周遭的懷疑與批評,這只會使他們更加裹足不前、更加抗拒面對即將發生的生活變化。正如史賓塞•強森(Spencer Johnson)在《誰搬走了我的乳酪?》中提到的,當人面對改變時,第一個反應是拒絕,因為害怕陌生,不願意從已知的空間轉移到未知的未來。所以在乳酪不見了的情況下,他們寧可躲在原來的小巢中等待,不敢也不願意走向外面的世界,去尋找遺失的乳酪,或者創造出一塊更美味的乳酪。
改變讓人感到害怕,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。搬遷到一個遙遠的地方,意味著他們必須離開朋友、放棄熟悉的事物,學習一個全新的語言、重新建立生活圈。此時,孩子最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鼓勵與協助,幫助他們理解即將面對的新環境,嘗試教導孩子以積極正面的態度看待問題,安撫他們可能有的焦慮與不安。
應該強調正向教導,即用鼓勵和獎勵的方式達到教育的目的,而不是用懲罰和威嚇的手段讓孩子感到害怕。讓孩子以勇敢的姿態面對所有的難關與挑戰,每一個磨練與考驗都將成為他們邁向成長之路不可或缺的養分。